手術停看聽
2024.06.26
【一般外科】降低手術併發症,術前盤點4大影響因素
▲手術順利與否、是否導致併發症,與多種因素有關。
雖然微創手術有很多優點,包括:傷口小、手術時間短、失血量平均較少(但若病灶範圍較大或複雜,開刀時間會延長,相對失血量也會增多),相對地住院時間較短、手術併發症也降低;但其實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相同,術後仍有機會出現併發症如:出血、沾黏、感染等的風險。
手術中使用的止血方式,也會影響併發症發生機率。過去手術後的組織傷口,多半會採用縫合、電燒、加壓等止血法,但以止血棉加壓止血為例,雖可處理大部分的微量出血,但耗時又費力,若遇到病患止血不易或出血量較多時,往往會使止血時間拉長,如此一來對病患就越不利;而電燒止血也是以處理微量出血為佳,但有傷及神經細胞,影響組織功能的疑慮;而縫合式止血則是組織有大型開口時的必要處置,但因術後仍可能會有針孔滲血的問題,也可能引發併發症。
除了上述的傳統止血法外,另外也有所謂的生物性止血法,利用主動提供身體凝血過程中不可缺的關鍵因子—凝血酶,來達到快速止血、閉合的效用,讓傷口更快痊癒。對於凝血功能較差或出血量較大的患者來說,手術時使用這類型的止血醫材,可讓出血及時獲得控制、遠離危險,是醫師手術時的一大輔助利器。
▲術後傷口復原狀況與術中採用的止血方式有很大的關係。
對於傷口較大、較深的手術,譬如大面積的癌症腫瘤切除手術,或關節、脊椎部位手術等,過去傳統的外部傷口處置方式,大多會採用縫線、釘子等縫合方式,來加強傷口的閉合,但縫合後的傷口往往較為疼痛,且縫線無法完全阻隔傷口與外在環境,須保持乾燥、不可碰水,若傷口照顧不佳,有感染的風險。另外若遇到張力較大的關節處傷口,身體移動過程中往往會造成傷口撕裂,出現紅腫熱痛及異常分泌物等,且之後還要忍受拆線的痛苦。
因此,許多病患對於傷口的縫合非常擔憂,所幸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,現在也有不需縫合就能達到同樣效果、類似膠水的傷口閉合方式可選擇,使用時可在皮膚上形成保護膜,防水及微生物入侵,減少傷口感染機會。
除了手術本身可能與後續併發症發生有關外,病患個人狀況也是影響因素。例如:病患年紀大、患有慢性病、罹癌、肝腎功能不全、肥胖或營養不良等,都是造成術後感染的高危險群。其次,病患若服用抗凝血藥物、相關保健食品等,也會導致失血較多及增加後續併發症發生的機率。因此,良好的醫病溝通,手術前告知身體狀況,並配合醫師將可能的危險因子排除掉,做好預防措施,如此一來,即可讓手術過程更加順利。
參考資料:衛福部疾管局
回上頁
主編 / 陳素華
當疾病到達一定嚴重度,無法使用藥物或其他方式治療時,手術便成了最終且有效的醫療處置。但手術本身屬於侵入性治療方式,治療過程身體內外產生的傷口,若狀況不好,便可能引發後續的併發症,有時甚至必須再次手術解決,或可能危及生命。因此,當自己或親友計畫要進行手術時,務必在手術前針對可能併發症先行了解,若能在術前將預期的危險降低,即可讓手術更加順利、安全。
引發手術併發症的4大原因
無論是身體的哪一個部位需要進行手術,內外傷口的照護是非常重要的事,外部傷口因為可以直接觀察到較好控制,內部傷口則往往在病患出現異常症狀時才會進一步發現,一旦出現併發症,處理起來就會相當棘手。併發症是手術過程中最不樂見的狀況,暫且先排除掉醫護團隊等人為因素,以下4個主要影響因素,建議術前可針對這些項目與醫師進行討論:1.手術方式
現代外科手術方式越來越先進及多元,讓民眾可以有不同的選擇,其中傳統開刀方式(又稱開放式手術)造成的傷口較大,而較先進的腹腔鏡、內視鏡等微創手術等,則傷口較小,不過需要自費,且不一定每一種疾病都適合使用。雖然微創手術有很多優點,包括:傷口小、手術時間短、失血量平均較少(但若病灶範圍較大或複雜,開刀時間會延長,相對失血量也會增多),相對地住院時間較短、手術併發症也降低;但其實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相同,術後仍有機會出現併發症如:出血、沾黏、感染等的風險。
2.術中止血方式
手術中使用的止血方式,也會影響併發症發生機率。過去手術後的組織傷口,多半會採用縫合、電燒、加壓等止血法,但以止血棉加壓止血為例,雖可處理大部分的微量出血,但耗時又費力,若遇到病患止血不易或出血量較多時,往往會使止血時間拉長,如此一來對病患就越不利;而電燒止血也是以處理微量出血為佳,但有傷及神經細胞,影響組織功能的疑慮;而縫合式止血則是組織有大型開口時的必要處置,但因術後仍可能會有針孔滲血的問題,也可能引發併發症。除了上述的傳統止血法外,另外也有所謂的生物性止血法,利用主動提供身體凝血過程中不可缺的關鍵因子—凝血酶,來達到快速止血、閉合的效用,讓傷口更快痊癒。對於凝血功能較差或出血量較大的患者來說,手術時使用這類型的止血醫材,可讓出血及時獲得控制、遠離危險,是醫師手術時的一大輔助利器。
▲術後傷口復原狀況與術中採用的止血方式有很大的關係。
3.傷口處置與照護
對於傷口較大、較深的手術,譬如大面積的癌症腫瘤切除手術,或關節、脊椎部位手術等,過去傳統的外部傷口處置方式,大多會採用縫線、釘子等縫合方式,來加強傷口的閉合,但縫合後的傷口往往較為疼痛,且縫線無法完全阻隔傷口與外在環境,須保持乾燥、不可碰水,若傷口照顧不佳,有感染的風險。另外若遇到張力較大的關節處傷口,身體移動過程中往往會造成傷口撕裂,出現紅腫熱痛及異常分泌物等,且之後還要忍受拆線的痛苦。因此,許多病患對於傷口的縫合非常擔憂,所幸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,現在也有不需縫合就能達到同樣效果、類似膠水的傷口閉合方式可選擇,使用時可在皮膚上形成保護膜,防水及微生物入侵,減少傷口感染機會。
4.病患個人因素
除了手術本身可能與後續併發症發生有關外,病患個人狀況也是影響因素。例如:病患年紀大、患有慢性病、罹癌、肝腎功能不全、肥胖或營養不良等,都是造成術後感染的高危險群。其次,病患若服用抗凝血藥物、相關保健食品等,也會導致失血較多及增加後續併發症發生的機率。因此,良好的醫病溝通,手術前告知身體狀況,並配合醫師將可能的危險因子排除掉,做好預防措施,如此一來,即可讓手術過程更加順利。參考資料:衛福部疾管局